當前通化稻區(qū)基本進入整地泡田耙地階段。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前提下,遵照中央一號文件“切實抓好農業(yè)生產,穩(wěn)定糧食生產,努力奪取全年糧食豐收”指示精神,為保證各項農業(yè)生產正常有序順利開展,特制定水稻生產技術指導意見。
一、培育壯秧、做好三帶
苗期防病控病?;胤乐吻嗫莶?、立枯病。做到插秧時秧齡30-35天,葉齡3.5-4.0片,株高12-14cm,須根和根毛多,白根多無黑根,根數12-14條。同時在插秧前應做好“三帶”即帶肥、帶藥、帶菌,提升秧苗素質,加速返青。
二、搶抓農時、適時移栽
結合秋翻的前提下堅持“旱旋整平、淺耙打漿”,搶抓農時提早整地,做到“寧讓地等苗,不可苗等地”。旱整地要做到不留死角,不留邊縫,待放水泡田3-5天后,進行淺耙打漿撈平,做到“上糊下松、田面平整”,田內高度差不大于3cm。適時移栽,結合天氣預報,今年最適合插秧時間是5月25-31日,根據秧苗質量,合理調控插秧密度,插秧時做到不窩秧、不漏插、深淺一致,高標準、高質量完成,為水稻豐產奠定群體基礎。
三、強化管理、促蘗保產
養(yǎng)分管理。移栽后及時施用分蘗肥,促進水稻早生快發(fā)、低節(jié)位分蘗。分蘗肥應在返青后立即施用,施氮量應占全生育期氮肥總量30%左右。施肥應均勻一致,確保水稻生長一致整齊。七月中、上旬,追施穗肥,氮肥用量應占全生育期氮肥總量30%左右,鉀肥用量應占全生育期鉀肥總量50%左右。
水分管理。移栽后直至分蘗期要淺水灌溉,田間水層保持3厘米左右,促進根系發(fā)育;當分蘗數達到預期產量目標時應及時撤水曬田,控制無效分蘗;幼穗分化至乳熟期應以“淺濕間歇,淺灌為主”。灌一次3cm~5cm左右的淺水,待水層自然落干至田面無水時再灌第二次水。灌漿期后“干濕交替,以濕為主”。乳熟期至收獲前應保持土壤濕潤。蠟熟期“干濕交替,以干為主”。灌溉要采用晝停夜灌方式進行。
四、抗災減災,保產穩(wěn)產
通化稻區(qū)常年延遲性冷害頻發(fā),應及時做好應對措施。目前大部分稻區(qū)4月下旬均經歷低溫凍害,更應加強苗期管理,提升秧苗素質。在水稻孕穗期時如遇低溫應提前深灌20cm以上水層,保胎護苗,抽穗開花期保持3cm淺水層,降低空癟粒率。如在灌漿期遭遇低溫應及時噴施促早熟藥劑,加快成熟。
重點防控病蟲害,科學選擇適宜藥劑藥械,做到綜合防控、綠色防控,重點防治水稻稻瘟病、紋枯病、稻曲病和二化螟、潛葉蠅、稻水象甲”。鑒于目前通化地區(qū)優(yōu)質水稻品種的大面積推廣,尤其要加強稻瘟病防治工作,以防為主,防控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