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2016-10-08  來源:中國農(nóng)機監(jiān)理雜志  作者:江西省吉水縣農(nóng)機局 劉開順
水稻全喂入收割機電路圖比較復雜,電氣線路縱橫交錯,密如蛛網(wǎng),給人一種深奧莫測的感覺,機手遇到電路出現(xiàn)故障,常常束手無策,耽誤農(nóng)時。因此,機手要熟悉水稻收割機的電路圖,掌握電路的組成和特點,熟悉各種電器的工作原理等。這樣在使用和排除電氣系統(tǒng)的故障時,就會得心應手。
一、電路圖的介紹
收割機的電路圖(布線圖)用來標注電氣設備的外形,安裝位置以及線路走向,電路圖中的電氣設備大多數(shù)以實物輪廓圖的形式展示,按照電氣設備安裝的實際位置繪制,并且將電氣元件之間的線束和同路的導線畫在一起,給機手以直觀和真實的感覺,是機手或修理人員重新更換安裝和排查電路故障的依據(jù)。
二、電路圖的組成
1.電源電路的設備。主要包括蓄電池、調(diào)節(jié)器、發(fā)電機等組成。它負責向用電設備供電。
2.用電電路的設備。主要包括起動電動機、照明燈、喇叭等。
3.其他電路設備。主要包括電源開關、起動開關、電流表、保險絲、燈開關、儀表、連接導線等。用導線把電源電路的設備、用電電路的設備和其他電路的設備按要求有規(guī)律的連接起來,就成為一個互相依賴、互相制約的整體電路圖了。
三、電氣線路的特點
1.工作電壓。目前采用12V或24V兩種。收割機的發(fā)動機為單缸的,一般采用12V,收割機的發(fā)動機兩缸以上的發(fā)動機電壓采用24V。
2.單線制。收割機的電氣設備用一根導線連接電源,稱為火線。另一根由收割機機體來代替,稱為搭鐵線。
3.負極搭鐵。同一臺收割機的所有電氣設備的搭鐵極性是一致的,現(xiàn)在采用的都是負極搭鐵。
4.電源設備的蓄電池。發(fā)電機與用電設備之間采用并聯(lián)連接。
5.電流表、開關、保險絲與各用電設備之間采用串聯(lián)連接,當關閉某開關或某處保險絲熔斷時,該回路即斷開。
6.一個完整的電路由幾條相對獨立的分支電路組成。主要包括電源電路、用電電路和其他電路組成。
7.用蓄電池供電時,如用電設備所耗用電流在電流表量程內(nèi),則均通過電流表;如耗電電流大于電流表量程,則不經(jīng)過電流表,而直接與蓄電池相連。如起動電動機。
四、熟悉電路圖中的“圖注”
電路圖中的“圖注”,是指電路圖下方的電氣設備名稱的文字說明。通過熟悉圖注,可以了解整機裝配了哪些電氣設備,各電氣設備的名稱及基本性能。電氣設備在圖注中以及電路圖上均以相同的數(shù)字標注??磮D時,可以在圖注中找到要查的電氣設備名稱,然后根據(jù)所標的數(shù)字在電路圖中找到該電氣設備。也可以反過來,先在電路圖中找到要查的電氣設備,然后根據(jù)所標的數(shù)字在圖注中找到該電氣設備的名稱。在這個基礎上,再進一步理出電氣設備之間相互連線及控制關系。
五、記住回路原則
回路是指電流從一個電源的正極出發(fā),經(jīng)過用電設備以后,再回到同一個電源的負極。任何一條完整的電路都是由電源、開關、保險絲、用電設備以及導線等組成。電流的流向必須從電源的正極出發(fā),經(jīng)過保險絲、開關、導線到達用電設備。再經(jīng)過搭鐵回到電源的負極,才能構(gòu)成回路。
六、熟悉電路圖的方法
熟悉電路就是要搞清楚每條負載線路是怎樣和電源火線連接的。電源電路又是怎樣引出火線的。因此,對照電路圖和實物就能方便的熟悉電路。
一要看懂電路圖
1.了解電路圖的特點。收割機的電路圖一般是根據(jù)各電氣元件在收割機上的安裝位置展開到平面上繪制的,圖中所示各電氣元件與實際安裝位置基本相符。
2.熟悉電路圖中的圖形和符號等。
3.查看電路圖中的順序應從電源、開關、保險絲到用電設備,電源開關是電源通往各用電設備的總開關。查看時,應先看電源開關與電源的連接,然后再看電源開關與各用電線路開關的連接。電源開關與各用電線路開關的連接,有的直接與用電設備開關連接,有的先接保險絲,然后再接用電設備開關。
二要將電路圖與收割機上的實際電路聯(lián)系起來
1.先將電路圖中的用電設備在收割機上的安裝位置搞清楚。
2.把每條用電線路的連接導線理清。由于收割機上的連接導線扎成線束,不能一根根看清。所以在收割機上查線時,要分清線束的各抽頭與什么電氣元件相接。一般線束中各導線抽頭長度恰好可接在各電氣元件的接線柱上或稍長些、為了標明線束兩端哪兩個線頭屬同一導線,有的用導線外皮顏色來區(qū)別。
3.各用電線路中的開關和儀表一般都集中安裝在駕駛室的儀表板上。因此熟悉儀表板內(nèi)的接線是掌握收割機電氣線路的關鍵。對一些新機手來說,收割機電路圖往往使人感到復雜。但只要從各用電線路入手,反復實踐。從中了解線路特點,找出規(guī)律性,掌握收割機的電氣線路并不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