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技術簡介:
水稻生產機械化技術是指在水稻生產的全過程中采用機械化作業(yè)的技術,它包括硬件技術(技術設備)和軟件技術(生物技術措施及管理技術)。二者有機結合,應用于生產實際,才能轉化為生產力,產生顯著的經濟效益和增產效果。其主要由以下幾項作業(yè)環(huán)節(jié)的機械化技術及其裝備組成。
1.水田耕整地機械化技術。使用與各類拖拉機、水田耕整機等動力機械配套的旋耕機、鏵式系列犁、水田耙等機具,完成大田的耕、耖耙(平地)、耥等作業(yè)的技術。
2.水稻制種育秧機械化技術。包括種子烘干、篩選、藥物處理、工廠化育秧設備及雜交稻制種等方面的機械化技術。
3.水稻輕型栽培機械化技術。包括機械插秧技術及機械化高速插秧技術、機械拋秧技術、水稻直播技術。
4.田間管理機械化技術。包括化肥深施和追肥機械化技術,植保、節(jié)水灌溉、秸稈還田和田間運輸機械化技術。
5.水稻收獲機械化技術。包括分段收獲(收割與脫粒相分開作業(yè))和聯合收獲機械化技術。6.水稻烘干機械化技術。包括移動式、固定式烘干機械化技術。
水稻在糧食生產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是我國種植面積最大,單產最高,總產量最多的糧食作物。水稻生產的穩(wěn)定和發(fā)展,直接關系到農民增收和糧食安全。由于水稻生產受氣候條件、地理環(huán)境、耕作制度、經濟條件等諸多因素影響,各地種植方式不一,使水稻生產機械發(fā)展緩慢,特別是在栽植和收獲兩個重要環(huán)節(jié),農民迫切希望擺脫耕、種、收三彎腰的繁重體力勞動,從高強度、低效率的勞作方式中解放出來。隨著農村經濟的發(fā)展,生產方式和農民思想觀念的轉變,農業(yè)機械化對發(fā)展農村社會生產力的作用越來越被廣大農民所認識。水稻生產機械化技術可以顯著降低生產成本、減輕勞動強度、提高勞動生產率,該技術已成為增加農民收入,促進水稻穩(wěn)定發(fā)展,推進農業(yè)現代化的重要途徑。
二、操作規(guī)程
1.育秧機械化。主要有帶土育秧機械化技術、工廠化育秧、工廠化無土肥水育秧技術。它們的原理基本一致,要經過床土準備、調制、調酸、種子處理、播種、加溫、控溫和催芽、煉苗等階段,成本較大。而在此原理下發(fā)展起來的田間雙膜規(guī)格化育秧技術,培育出來的秧苗也達到了壯秧機插的目的,其操作方式和育秧方法與大田育秧相似,不同之處是在秧田先鋪上打了孔的薄膜,然后鋪床土和播種,它的成本大大低于工廠化育秧,易被掌握,適合推廣。
2.水稻機械插秧。一是大田整地要平、細、泥爛、無雜物,泥腳深度不得超過30cm,不得有4米?2以上的田面露出水面,插秧時水深保持在2cm左右;二是秧苗必須是規(guī)格化的秧苗,秧苗高度15~20cm,均勻度80%以上;三是保證機插質量,漏插率不大于5%,相對均勻度合格率大于85%,傷秧率不大于5%,不漏行,每畝1.8~2萬株。
3.水稻拋秧機械化。一是大田平整,泥要爛,表層有泥漿,達到“高低不過寸、寸水不露泥”,同時要施足底肥;二是掌握和控制秧苗床土干濕度,不宜過干、過濕;三是確保秧苗均勻一致,一般每畝為2萬株左右。
4.水稻直播機械化技術。要保證種子均勻落在平整的田面上,適當壓種入泥,有利于種子扎根,防止漂移以及鼠鳥害??刂撇チ?,一般雜交稻1.5千克左右,常規(guī)稻每畝6~8千克。
5.水稻聯合收獲。一是要進行機組檢查和調整,保證機組的技術狀態(tài)良好;二是田塊應開出收割通道;三是先行試割,把機組調整到最佳收割狀態(tài)。要熟練掌握入田、收割、過障礙(田埂、溝等)、轉彎收割、行走卸糧、出田、轉移等操作要領。收割時必須隨時檢查機組運行情況和作業(yè)質量,發(fā)現問題,及時調整。其收割總損失率2.5~3.5%,破碎率≤0.5~2%。聯合收割機有半喂入和全喂入兩種機型。
6.水稻烘干機械化。一是稻谷烘干前要粗篩一遍;二是收割后的稻谷應盡快入倉烘干;三是烘干含水率不均的稻谷時,應盡量多一些通風循環(huán)時間,然后再點火;四是烘干易爆腰的品種或已出現爆腰現象時,應降低干燥速度。
三、注意事項
1.機手必須經過專業(yè)培訓。
2.晚稻機插秧苗育秧時必須采取兩次化控技術,以控制秧苗生長高度。
3.機拋時要掌握:風大不宜拋,水多不宜拋,土質黍占重地塊須待泥漿下沉后再拋,對土質過砂的田塊要邊整田、邊拋秧,以免秧苗不易入土而倒苗。
4.水稻聯合收割時須注意:①進行檢查修理時,必須先停止發(fā)動機運轉;②清除割臺和脫粒部分的堵塞物時,必須停機;③對收割機要定期檢查、維修。
5.烘干機使用時須注意:①必須嚴格按操作規(guī)程使用;②電源電壓應在允許范圍區(qū);③起動燃燒器要先檢查燃油箱是否有油,油路是否有漏油;④燃油必須符合要求,當燃燒器工作時,勿給油箱加油。
摘自《來鳳農業(y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