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春三月,天氣轉暖。
在遼河農墾管理區(qū)遼河農場茅山分場八村,見到了42歲的水稻種植大戶任國春,只見他刮得溜光的腦袋,在陽光的照射下閃閃發(fā)亮,穿一身藍色的工作服,戴一副線手套,正和村里幾位社員忙著檢修水稻育苗機、插秧機、旋耕機等大中型農機具。
“該膏油的膏油,該換件的換件,再過一陣子就要上‘戰(zhàn)場’了,春耕的時候可不能‘掉鏈子’。”任國春樂呵呵地笑著,拍拍剛膏過油的水稻育苗機說:“分場領導不是說要打造‘家庭農場’嘛,今后上級對我們家庭農場的幫扶政策一定會越來越多、越來越好,咱們要甩開膀子大干一場啦!”老任干活還不忘給幾個社員鼓勁。
原來,自從茅山分場提出鼓勵辦家庭農場、合作社之后,“家庭農場”、“合作社”這些詞便經常掛在老任的嘴邊。尤其是茅山分場鼓勵支持承包土地向專業(yè)大戶、家庭農場流轉之后,讓任國春看到了新年的新希望?! ?013年以來,老任開辦的旺達家庭農場在短短的3年時間,已由當初的兩臺小型拖拉機發(fā)展到現(xiàn)在擁有水稻育苗機、插秧機、大型水稻收割機、旋耕犁等10多臺(套)農用機械,承包的土地也從開始的15公頃增加到現(xiàn)在的24公頃,經濟收入連年增長,家里的小轎車、面包車啥都不缺,日子過的越來越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