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上午,在蛟河市天北鎮(zhèn),鎮(zhèn)長王玉成與三個村干部正在辦公室里對著一張手繪的區(qū)位圖研究著:“現(xiàn)在還有這幾戶的旱田沒談攏,下一步打算給這幾戶在附近置換一塊旱田,讓這片順利實現(xiàn)‘旱改水’。”
“旱改水”是蛟河市今春備春耕重點實施的一項工作。天北鎮(zhèn)依托自然條件和區(qū)位優(yōu)勢,在備耕調結構上,使出了“鄉(xiāng)鎮(zhèn)+龍頭企業(yè)+種植大戶”路數(shù)。鎮(zhèn)政府出面協(xié)調,統(tǒng)一從農民手中將旱田流轉過來,引進社會資本,利用天北水庫和慶豐水庫的優(yōu)質水源,打造千頃水稻種植基地,努力把“天北大米”這一地標品牌做大做強。
3月底水稻該育苗了,王玉成不僅著急“旱改水”進度,也在抓緊尋找適合建設育苗大棚的地塊。
春節(jié)過后,蛟河市各鄉(xiāng)鎮(zhèn)村屯負責人根據(jù)中央、省、市高度重視糧食增產工作的重要信號和蛟河市委、市政府要求本地糧食產量保持在90萬噸水平的目標要求,從源頭上開始了精心備耕的賽跑。正所謂,備耕足、心不慌。
蛟河市前進鄉(xiāng)梨樹溝村黨支部書記張玉生每天走進村部,后面就會跟著來很多村民。“張書記,我家有8公頃玉米地,今年想托管給村里的合作社代耕代種。”村民楊茂全說。
楊茂全算了一筆賬:現(xiàn)在種1公頃玉米,從春種到秋收運糧到家,自家雇人大約需要3200元。如果托管給合作社,能省1000元錢。
“我們村有近500公頃土地,現(xiàn)在村黨支部領辦的合作社有各種農用機械10臺套,滿打滿算一年只能干300公頃。”張玉生說,今年已有10多戶農戶與合作社簽訂了代耕代種合同,多是干不動活兒的老人、年輕人外出打工的家庭和種植大戶。
春耕生產一戶不落下,耕地播種一畝不撂荒。弱勢群體備春耕也是蛟河市各級領導關注的重點。聚焦農業(yè)生產耕、種、防、收、儲等主要環(huán)節(jié),蛟河市確定了由村黨支部牽頭,采取土地托管、代耕代種等措施包保幫扶,讓分散的小農戶在種植玉米、水稻、大豆過程中享受到“托管”服務。目前,蛟河市已經完成土地代耕對接4375戶。
備戰(zhàn)春耕,購置種子、化肥、農藥等生產資料是農民的頭等大事。據(jù)調查,目前,蛟河市農作物種子入戶率達95.4%,化肥入戶率84.8%。4月10日前,備耕物資可全部入戶。
各種農業(yè)機械整修工作也在有序進行。蛟河市農業(yè)農村局的工作人員正在為農業(yè)生產安全奔忙:檢修農機具2.6萬臺套,免費為農戶張貼反光貼5.8萬張,走村入戶宣傳農機駕駛安全知識,盡量把生產安全宣傳單發(fā)放到農戶家中。
在從吉林市前往天北鎮(zhèn)的路上看到,大田里的玉米秸稈已打捆、集中堆放在路邊,正待裝車外運。蛟河市將秸稈離田和全域禁燒作為眼下最緊迫的任務,一手抓秸稈離田,一手抓秸稈禁燒。
對秸稈離田確有難度的,蛟河市推出了志愿服務活動,全力助離田、保春耕、促增收。志愿者是各包保部門的機關干部。他們深入村屯,一邊宣講秸稈離田和禁燒政策,一邊協(xié)助農戶清理地趴稈、林緣地、林中地秸稈。紅馬甲助農的溫馨畫面隨處可見。截至3月26日 ,蛟河市秸稈離田率已達到94.75%,國省干道兩側1公里范圍離田率達到99.58%。
一年之計在于春,不負春光奮力拼。開春以來,蛟河市立足“穩(wěn)、足、實、細”有序備耕,通過各種方式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積極調整種植結構,初步預測,水稻和大豆種植面積可分別提高到15萬畝、20萬畝,同比分別增長5.6%和11.1%;糧食作物播種總面積可穩(wěn)定在173萬畝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