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竭澤而漁,豈不獲得?而來年無魚;焚藪而田,豈不獲得?而來年無獸。”這句出自《呂氏春秋》的名言,是說不能采用只顧眼前利益,絲毫不為以后打算的發(fā)展方式。東北黑土地上的玉米秸稈來自土壤,本應以覆蓋等方式大部分還田,回歸土壤,為下一輪玉米或大豆的生長供給養(yǎng)料。然而目前仍有部分地區(qū)焚燒秸稈或者秸稈過度離田,這種“竭澤而漁”的做法對保護黑土地無益。
不焚燒的秸稈,大有用處
有人心里疑惑:不燒秸稈、不離田,怎么種地?能種上地嗎?
如果在秋季出現玉米倒伏,造成秋收困難,相當一部分秸稈還整桿留在田里。再加上去秋今春土壤含水量大,整地時間延后,給秋、春整地、播種帶來了不少難度。有些人由于慣性思維,遇到這種情況,怕整不完地,影響農民播種,認為唯一解決的辦法,就是燒秸稈。
其實,除了個別低洼地和積水較多的地塊,機械一時半會兒進不去,其秸稈可以進行特殊方式處理外,大部分地塊秸稈不用焚燒或離田也能種上地、種好地。
早有一批先行者在努力著。筆者了解到,東北有一批農機合作社、家庭農場,堅持推廣應用黑土玉米秸稈覆蓋保護性耕作技術,玉米秸稈不離田,照樣種好了地,同時培肥了地力,改善了土壤。吉林省雙遼市學文農機合作社、榆樹市晨輝機械種植合作社、農安縣亞賓農機合作社、梨樹縣優(yōu)良美家農場、長春市九臺區(qū)風財農機合作社和德強家庭農場,就是其中的突出代表。
雙遼市學文合作社十多年堅定不移推廣應用玉米秸稈覆蓋保護性耕作技術,不在田里焚燒秸稈,不僅鎖住了風沙,還改造了鹽堿地,讓低產田變成了穩(wěn)產田,每公頃打糧從平均不到0.75萬公斤,逐年提高到1萬多公斤。該市農民表示,“保護性耕作是農業(yè)技術中最管用、最有長效的招。留住田里的秸稈已經是我們村民自覺的行動,我們這里從秋到春,沒有一塊地過火。”
要想保護好黑土地這一“耕地中的大熊貓”,關鍵是要減輕風水蝕,恢復提升黑土地土壤有機質,穩(wěn)定增加黑土層厚度,保護土壤結構,而玉米等作物的秸稈,正是黑土地有機質的重要來源之一。秸稈覆蓋是減輕黑土地風蝕、水蝕的有效措施,秸稈覆蓋還田率不高,黑土地保護性耕作的效果就大打折扣,難以顯現出作用??梢哉f,秸稈是“大熊貓”不可或缺的“糧食”與“營養(yǎng)”,因此得千方百計留在田里,不能斷“大熊貓”的糧。
如何留住“大熊貓”的糧食?
除了限燒區(qū)的秸稈集中焚燒,禁燒區(qū)強調大部分秸稈離田的做法也值得商榷,并不是最佳、唯一的辦法。
一些地方在禁燒區(qū)的管控上,只知道秸稈離田一條道,缺乏對秸稈不離田、在秸稈覆蓋還田下采用保護性耕作照樣能夠種好地的認知和了解。倡導靠秸稈大規(guī)模離田來控制田間直接禁燒的做法,是否經濟、科學、具有可持續(xù)性,尚待實踐檢驗。秋季秸稈打捆,機械多次下地,在今秋耕地土壤水分普遍比較高的情況下,不僅會加重對土壤的碾壓破壞,也會加大來年播種特別是高質量免耕播種的難度。
部分地區(qū)秸稈離田,實行飼料化,過腹還田,這也是一個秸稈處理、保護黑土地的路徑。但應注意不能在秸稈沒有具體出路的情況下,為離田而離田,離田后的秸稈包在村屯隨意堆放,棄之不顧。
要把黑土地上的秸稈留下,做到少燒甚至不燒,部分離田甚至全部不離田,基層政府應加大黑土地保護性耕作地塊的秸稈管控,明確禁燒秸稈,減少離田數量。筆者欣喜地看到,近期吉林省出臺《秸稈全域禁燒行動方案》,召開全省秸稈全域禁燒大會,明確提出了秸稈禁燒工作責任要落實到人,秸稈綜合利用要落到地塊等要求,這對于更好地留住秸稈保護黑土地意義重大,也希望有更多的地方政府有同樣舉措,行動起來。
留住秸稈,首先要認識到位。各地應嚴格落實農業(yè)農村部關于東北地區(qū)實施黑土地保護性耕作“多覆蓋、少動土”的基本要求。其次建議用好作業(yè)補貼這一經濟手段。有的縣市已在實行大幅度差異化作業(yè)補貼,鼓勵發(fā)展高質量、高標準玉米秸稈覆蓋保護性耕作。對秸稈全覆蓋的要高補;對秸稈高留茬或地表覆蓋的正常補;對全面過火焚燒的不給補,賞罰分明,值得推廣實行。第三,還應組織人員深入調查研究。加強相關部門之間對管控秸稈之間的溝通,達成秸稈覆蓋還田的共識,切實拿出在實施保護性耕作地塊制止秸稈禁燒和在田間留存的有效辦法,并廣泛宣傳,讓農民提前知悉,早做打算。最后,焚燒秸稈、離田秸稈的重點在黑土地中部主要產糧區(qū),而推廣黑土地保護性耕作的重點、推廣攻堅的難點也在這里。這些區(qū)域玉米產量高、農民追求的產量目標高,秸稈量大、搞秸稈全覆蓋保護性耕作難度大。要想大量留住秸稈,同時保證產量不受影響、不出現波動,必須要有適宜、且農民愿意接受的保護性耕作模式。
前進的道路上總有難題
目前來看,在東北中部這一玉米秸稈產量大的區(qū)域,在秸稈全覆蓋的情況下,如果不對播種帶秸稈進行分離,現階段不少免耕播種機還很難達到理想的免耕播種效果,普通農戶接受意愿比較低。因此,未來幾年在秸稈量大的區(qū)域采取全覆蓋下直接免耕播種的作業(yè)方式,還難以大面積推廣。
從保護黑土地效果切入點來看,提升秸稈覆蓋程度對于黑土地保護的作用尤為明顯。因此在東北黑土地中部糧食主產區(qū),由于秸稈量過大,對于符合動土率控制在50%以下、秸稈覆蓋率超過30%、動土耕深小于10厘米這一保護性耕作條耕技術模式,可以實現持續(xù)穩(wěn)產豐產和耕地保護雙贏,應該旗幟鮮明地引導支持。而對于不符合這三條要求的不能規(guī)范的條耕要嚴加管控,防止泛濫。只有這樣,才能循序漸進提高秸稈覆蓋率,達到“多覆蓋、少動土”的要求,逐步走向全覆蓋才有可能。
“摧傷雖多意愈厲,直與天地爭春回”。雖然存在一些困難,但我們相信只要努力就能拿出更科學、合理、實用的方案,讓秸稈多留在田里、多覆蓋還田,真正保護好耕地中的“大熊貓”。
?。ㄗ髡呦禆|北黑土地保護與利用科技創(chuàng)新聯盟常務副秘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