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松甸鎮(zhèn)位于蛟河市東部山區(qū),森林覆蓋率90%以上,屬于高寒山區(qū)。得天獨厚的地理優(yōu)勢,成就了“中國黑木耳之鄉(xiāng)”,因此,糧食生產相對落后,保護性耕作技術更是難上加難,但畢竟還有五千余公頃的耕地需要經營,現代農業(yè)仍然召喚著這些經營者。如何將這顛覆性的耕作技術落到實處,如何讓當地農民享受到現代農業(yè)的成果,已經是我鎮(zhèn)農機站責無旁貸的重任,因此,我站集思廣益,想方設法竭盡全力推廣保護性耕作技術,收到良好效果,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一、不斷學習保護性耕作技術,做到該技術的行家里手。“打鐵還需自身硬”,單位平時除了創(chuàng)造機會讓技術人員不斷進行技術學習外,還統一按市農機推廣站的安排先后到省內外培訓學習,目前基本掌握了這門技術,講解相關問題基本心中有數。
二、借力打力,做好宣傳。無論從中央還是到地方,都非常重視保護性耕作技術,只要是上級的相關政策,我們都不遺余力的宣傳到位。
三、利用現代化便捷的推廣方式。我站利用已建的包含各村書記、會計、農機示范主體、及典型農機戶代表等目前75人的黃松甸農機交流微信群,及時的轉發(fā)上級相關宣傳資料,使他們能及時了解政府補貼條件、補貼額度等相關信息,包括吉林省農業(yè)農村廳的保護性耕作技術宣傳片的及時轉發(fā)也收到了良好效果。
四、借助基層農技推廣平臺加大宣傳力度?;鶎愚r技推廣要求每人每年下鄉(xiāng)不低于一百天,面對面接觸這些農民代表,此期間不僅安裝APP平臺、緊抓安全教育、更開始詳盡地講解保護性耕作技術,爭取盡快將他們打造成該技術的行家里手,讓他們以點帶面,使該技術在我鎮(zhèn)能早日開花結果。
年后還要增加包括繼續(xù)印發(fā)宣傳冊、組織參加現場會以及借助基層農技推廣平臺的培訓班等各種途徑進行推廣。相信精誠所至金石為開,我黃松甸鎮(zhèn)農民也會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及時搭上保護性耕作技術的巨輪,駛向現代有機農業(yè)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大洋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