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考察、試驗,雖然是地地道道的農家人,卻不甘平凡,不斷尋求適合當地種植的新品種,擴大種植水稻和玉米的規(guī)模,最終取得了成功,他就是遼河區(qū)福寧分場于得勝,一個敢闖、敢創(chuàng)的新時代農家人。
于得勝今年50歲,家住遼河區(qū)福寧分場八村。2006年之前,于得勝和所有的農民一樣,踏踏實實地種著家里的一坰多地,一年一萬多元的收入,只能維持生計?!爱敃r為了貼補家用,我還用‘四輪子’干零活掙錢,干完自家,干別家。”別看于得勝是個農民,可是這機會卻看得明白,抓得準確。隨著國家政策越來越好,很多村民紛紛外出務工,村里閑下大量土地,于德勝抓住這個機會。2006年,他按一坰地400元的價格承包了2坰種植水稻,年底一坰地收入了8000元左右,這讓他更堅定了自己承包土地的決心。2011年,他又承包了3坰地種植玉米,之后幾年不斷增加,直到現在的10坰地水稻,3坰地玉米,年凈收入達到20萬元,過上了小康的生活。
“現在挺不錯的,可要說這幾年種地感受最深的,還是去年。”于得勝回憶道。去年大凍提前,水稻不夠成熟,產量大減,而玉米又逢大澇,平均一坰地產量不足10000公斤,損失不少于5萬元,讓于得勝很是苦悶。不過談到今年的產量,于得勝又笑開了花,“今年產量特別好,最低能收入20萬元?!奔Z食高產離不開他的努力,為了提高玉米產量,除了平時的學習,于得勝每年都外出考察,然后帶回優(yōu)質的品種進行試驗,今年種植的水稻是省農科院推薦的吉林農大809和吉精512,玉米是吉單50和良玉99,通過省農科院和市農業(yè)局測量,效果非常好。
談到收割,于得勝笑得更開心了,“都是機械化,10坰地2天就結束了,玉米不到一天就收完,相當省勁兒了。現在只要承包價格合理,有100坰地我都不嫌多?!睂τ谖磥碛诘脛僖灿凶约旱拇蛩?,希望成立種植合作社,進行更加專業(yè)的規(guī)模化種植。(四平日報郭美玲)